https://talk.ltn.com.tw/article/breakingnews/3430764
https://talk.ltn.com.tw/article/breakingnews/3432019
https://talk.ltn.com.tw/article/breakingnews/3434395
鬼王最近寫了三篇關於臺豬外銷史的文章,如果以學者的身份來講鬼王,那他就是台灣農業發展史的專家學者,他曾經在這方面下了很多苦工。
成功的發展不會是偶然,在台灣農業的發展史中也曾經出現像余如桐這種一人興邦的官員,90年代台豬的輝煌也始於他70年代的規劃與執行,余如桐因故退休後,也被當時的泰國卜蜂集團找去,協助了卜蜂集團的畜產王國。
鬼王在下篇有一段
不難發現,50多年農復會的官員在推動農業政策時,生產、通路與外銷市場等面向都已一併規劃,面面俱到,相關官員甚至願意親臨第一線學習。但現在呢?
出了事只會補貼、補貼,不斷地補貼,然後在文字遊戲上打轉。
這真是太可惡了,鬼王怎麼可以趁機偷渡諷刺現在農業主政者的無能呢?
如果農委會現在的主政者下台了,會有哪一個民營企業願意讓這些人來經營呢?
大概只有哪個號稱100%民營公司的公司吧?
而這篇裡面我最喜歡的還是結尾這一段
台灣豬肉出口曾有過一段輝煌的歷史。而養豬產業的興盛,也是出口導向所致。簡單來說,台灣真的不大,內需市場很小。
任何一個產業若要蓬勃發展,勢必得以國際市場為目標,才能擴大需求,創造產業升級與就業機會。但當政治人物不把國際市場當一回事時,我們也不知道該說什麼才好了。
產業要有好的發展就是要以打世界杯為目標,才能擴大需求,以美生菜為例,當年如果沒有規劃以輸日加工品規格的方式來發展,就沒有今日美生菜冬季輸出的榮景,也因為要符合日本加工品規格的需求提升了供應能力,而後開始帶動本土飲食企業對於較高規格的生菜的需求,進而提升產業。